凤栖梧林 侨史钩沉
中国传统村落梧林原属福建泉州南邑二十五都,现属晋江市新塘街道,背靠石鼓山,面朝梧枝溪,溪东南绿地为明堂,堂后大北山与荆山呈前抱势,于201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7月16日下午,在晋江市新塘街道人大主任黄永生的带领下,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访足迹探寻产业发展,扬法治铸魂乡村振兴”实践队来到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开启侨史探寻之旅。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朝东楼
树影婆娑,光影斑驳。在梧林传统村落的路口,有一栋典雅精致的洋楼悄然而立。实践队师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首先来到参观之旅的第一站——朝东楼。跨过门槛,岁月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精美的花窗、花砖,布满伤痕的旧物映入眼帘,队员们仿佛越过百年光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道裂痕,每一处细纹,都在无声诉说着梧林社区的“前世今生”。朝东楼始建于1930年,出自西班牙设计师之手,极具欧风之余又兼备传统闽南古厝构造,二进四开间,可谓兼采中西建筑之长。朝东楼内是梧林侨史馆,主楼三层,沉淀着这片土地的悠悠历史。讲解员将其历史娓娓道来,一百年前,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灾难,梧林华侨在外深知“有国才有家”,大力支持革命,支援家乡建设。从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起,海外华侨积极呼吁团结抗日,广大侨胞以毁家纾难的家国情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成为举国御敌的坚强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回乡慷慨捐资,兴办学校。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们总是一腔热忱,心系故土。

实践队师生聆听讲解员讲解
家书万念,情系桑梓。紧接着,实践队师生来到梧林又一座代表性建筑——侨批馆。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曾道:“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一封封侨批,承载着无数侨胞的集体记忆,凝聚着情牵故土的一往情深。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的讲话

实践队师生参观侨批馆
据讲解员介绍,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重点规划区域为村庄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村落核心区城,旨在形成以文创、休闲、民宿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文化聚落,造就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后花园,带动闽南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017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成立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组,对梧林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及保护性开发,未来,小镇将打造成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的“中国芯片生产基地、科创人才集聚高地、侨台文化传承福地、田野休闲度假宝地”。经过时间洗礼,梧林传统村落群洗尽铅华,重焕生机。

实践队师生聆听讲解员讲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梧林向踏入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旅客讲述广大侨胞与祖国血肉相连的故事。文脉传薪,写意丹心。梧林保留着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在完成必要的修缮工作之余尽可能提取原有建筑符号,经过数年,仍不改其风貌。走出梧林社区的那一瞬间,实践队员们意犹未尽,久久难以释怀。以“爱国、爱乡、爱自己家人”为主要内容的华侨精神激励队员们立足现实,奋斗不止,回应祖国召唤,勇立时代潮头。
法治之声响梧林
法者,治之端也。自古以来,法律都是经国之利器、序民之良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扩大乡村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引导广大人民自觉成为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7月16日下午,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访足迹探寻产业发展,扬法治铸魂乡村振兴”实践队联动福建省“蒲公英”普法服务联盟,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法律援助中心一同在梧林社区开展“以法之名,促兴惠民”群众普法活动。

群众积极参与《民法典》问答活动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在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良法善治焕发文明新风,让法治的种子扎根每个角落。为充分提高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下午四时,实践队师生来到活动地点,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即将进行的普法活动。烈日炎炎,侨批馆前榕树葳蕤,为来往的居民游客洒下一片清凉。实践队员以《民法典》为主线,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合同编》《民法典·人格权编》《民法典群众普法读本》等普法材料的发放和《民法典》问答活动,结合现场讲解,向群众展开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本项活动设计了法律理论宣讲和有奖互动等环节,让参与群众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近距离感受法律之美、法治之善。

普法宣传材料





群众积极参与《民法典》问答活动
与此同时,为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农村普法新问题,实践队员分组行动,根据拟采访对象的特点定制个性化问题,深入调研群众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和法治意识的培养程度,围绕宪法基本规范、电信诈骗、婚姻家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对采访对象开展针对性强、精准性高的法治宣传教育。

实践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法律进乡村,培养懂法人。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指出,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之路。法治乡村建设,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主动作为,多方协作,立足实际,着眼需求,推动法律服务下沉,实现法律进村入户,打通农村普法“最后一公里”。只有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体现法治担当,厚植法治底色,才能真正开创乡村法治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家的热烈参与中,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未来也必将积极弘扬“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精神,坚定不移建设依法治国“新高地”,构建普法宣传“大格局”,情系千家万户,积极投身于法治建设当中。
文案:苏君宇
图片:陈博 苏君宇
核稿:李丹红 谢武
编辑:叶秋雪 王家庶
责编:陈荟芳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通讯社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