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名家讲坛 | 黄源盛:法律人的人文素养:人性、情理、法意

[ 发布时间]: 2022-05-27 [ 来源]: [ 阅读次数]:

2022年5月21日上午,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黄源盛先生作了题为法律人的人文素养:人性、情理法意的学术讲座,段晓彦教授担任主持人金沙威尼斯官网部分老师、本科生、研究生、国内其他院校的师生及实务工作者近400人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黄源盛先生

黄源盛老师开篇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引,并指出该诗或名《禅悟》更为恰当,点明做人做学问“活”之重要性,进而指出当下法学教育的困境,存在“大学变小”即工具化、世俗化和职业化的现状。法学教育缺少深度的人文思索,因而缺少一股法文化向上提升的力量。他强调,法律人应具备“学养、教养、素养”这三种品质,而要做好法律人,应先学会做人。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黄老师聚焦于人性、情理、法意三个面向人性论、价值观、方法论、历史观四个维度诠释法律人应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关于人性论,黄老师指出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幽微的人性,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分析人性、规范、秩序、德礼,提醒同学们不要做法律的泥水匠,要做法律的工程师,并对于人性论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羊乎?狼乎?对于价值观,他提出法律研究乃是非善恶、甚至是价值抉择的问题,不同地区对“堕胎合法化”“安乐死合法化”等问题的立法分歧为例,进一步印证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关于方法论,他指出,不仅具有逻辑分析的科学性,而且还应该坚持正义的灵魂,这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一方面方法需要巧妙运用,另一方面也要超越方法,不被方法论禁锢。引用吴经熊先生正义即恰到好处的观点,揭示法律不畏权威,尊重事实的批判性和保护人性的忠诚性。关于历史观,黄老师提出“法律三度论”,即从现实世界、根源世界、意义世界来探寻法的时间度、空间度、事实度。

讲座结尾,老师认为,当前的法学教育缺失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以致法律人无法充分体会法律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他勉励法律人在大环境“公转”之下要学会“自转”,涵养文史哲素养,拓宽人生的广度厚度与高度

本次讲座,黄源盛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案例佐证、真实的人生经历、富具温度的生动诠释不仅促进了同学们知识的增量,更重要的是法律智慧、高尚人格的启迪与浸润,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通讯社刊发